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代表着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作为春节的延续和高潮,元宵承载着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期望。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调整优化,今年的元宵佳节延续着春节的“烟火气”,各地庆祝活动热闹非凡,让群众在元宵喜乐中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元夜相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代,我国一直实行宵禁政策。唐代武则天时期,为了庆祝上元节,在正月十五、十六两日不再宵禁。北宋时期,宋太宗宣布进一步开宵禁,“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于是,我们便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元宵词作佳句。
今年,许多约在“黄昏后”的游客有了更多去处——多地文博单位不仅在元宵期间延时开放,并举办缤纷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让人梦回古时“上元夜”盛况。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2月4日和5日,在“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展出之际,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欢天喜地闹元宵——陕西皮影专场”,来自陕西省的汪氏皮影演出剧团和华州创新皮影团及老腔团将带来精彩演出。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推出“五塔寺里过元宵”主题活动,灯光穿过几百岁的银杏树和金刚宝座塔,诉说五塔寺沧桑悠远的历史;北京文博交流馆也延时开放至19时30分,灯火通明的智化寺内,悠扬的京音乐令人陶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开启上元夜场,游客可以赏展览、穿汉服、猜谜题、共度月夜良宵。
天津自然博物馆也在元宵节延时闭馆。2月5日,“传承非遗 共庆元宵”公益活动在馆内开展,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多家非遗传承单位,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把节日喜悦与科普知识带回家。安徽博物院推出“博物馆之夜·丝路奇遇记”体验活动,以“异域同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为依托,上演穿越千年的丝路奇幻故事。
张灯结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元宵佳节有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早在南朝梁陈时期,已经存在正月十五晚“燃灯”之俗。从隋唐至宋代,灯会逐渐发展成为万民同乐的庆祝活动。今人可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诗词名句中,想象彼时的灯会盛况。
今年元宵之夜,多地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了主题鲜明的各式灯会。传统艺术技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造就的经典与时尚并存的现代灯会,可以满足全年龄层的游玩需求。
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的上海豫园灯会,以《山海经》为背景,凭借对AR技术的创新运用,融合非遗技艺,让应龙、白鹿、当康等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各色奇花异草、神仙瑞兽“亮起来”,打造出集线上线下交互沉浸体验于一体的东方美学盛宴。
2023自贡灯会以“梦想之光·千灯之城”为主题,“辉煌新时代”主题区用彩灯艺术化呈现出中国最新的发展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融入互动与体验,打造了一条210米的美好中国长卷;“潮玩联盟”以游戏IP与彩灯碰撞出沉浸式数字文旅新体验,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主题区。
秦淮灯会今年的主题为“璀璨金陵夜 奋进新征程”,灯会布展以夫子庙核心景区、老门东、十里秦淮水上展区和公共氛围展区4个展区为主,共设置各类灯组170组。灯会现场利用现代灯光艺术、人工智能技术、时尚创意元素等,增强灯会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赏味团圆: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
元宵佳节,节日美食“元宵”或“汤圆”自然必不可少。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曾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皆上元节食也。”可见当时已有在沸水里将其煮熟这种现代流行的吃法。
无论是天上的一轮圆月,或是碗里浮起的元宵,文化含义皆象征阖家团圆,寄托着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情思。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团圆”也不仅限于在家品尝节日美食,在外欣赏文化盛宴也成了许多家庭的选择。
电影院里,春节档余热未消。国产动画长片《熊出没·伴我“熊芯”》成为了元宵节阖家观影的首选。作为春节档的“老朋友”,“熊出没”系列电影一直在求新求变。除了保持对少儿的吸引力之外,今年的“伴我‘熊芯’”更融入了对亲情的探讨,让年长的观众也能有所思考与收获。
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上演。《甪端》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孙子高小端之间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是将文物文化传承和儿童剧表达形式进行深度融合的一次跨界探索。
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则以诗歌文化为主题,延续“微演艺+”模式,升级再续《六街三市长安里》演艺内容,打造《诗画长安里》,包含以诗歌为主题的“长安四大才女吟诗作对”“大唐婚礼却扇诗”“唐诗迷弟长安打更人”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让广大游客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